大凉山回响,创作自述

大凉山回响,创作自述

文 / 曾杲

从我第一次拿起篆刻刀到今天,已逾四十年,这是一个人的半生。在这半生时光里,我刻过不知多少方印章,但几乎从未写过创作自述。或者也有,也只是只言片语,这些不成体系的话,早被我抛在了记忆的深海里,唯有这次,我准备总结一下自己创作这套印章的过程。其一是做个记录与总结,让自己的创作道路以更具体系化的形式呈现;其二是希望这些东西能对学习篆刻的朋友有所裨益。

2019年8月,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邀请了四川省诗书画院多名艺术家前往写生,大凉山绮丽的风光朴茂的民风,深深感染了我们。回到成都后,参与了这次写生的艺术家都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创作,留下了精彩纷呈的作品。

在这次写生刚结束时,我就接到组委会安排,要刻一套印章,内容为大凉山的风光景物。我欣然接受了这个创作任务,但所需要篆刻的具体内容,一直都没有给出来,于是这一创作计划就搁置了四个月左右。

直到2019年12月初,这套印章的文字内容才全部形成,一共十五方印章,是为“西昌十四景”还有一方引首“大凉山回响”。

我接到创作任务是12月初,而交稿时间就是在2019年12月中旬,在短短数天内,需要创作这么大量的印章,对我来说,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

单刻一方印章,我的速度很快,但是要集中创作这么多的印章速度却快不起来。因为这种创作考虑的不单纯是每方印章的设计,还需要思考彼此之间的关联以及当其聚合在一起时呈现的效果。这种叠加,让作品创作的难度陡增,再加上这套印章内容是实景名称,这和纯粹对于情感描述的诗文还不一样,在表达上需要的契合度更高,需要将景物元素考虑进创作中。

在几天几夜的冥思苦想后,我开始下刀。

这批印章,我选择了用青田石中的封门青来进行创作。对于篆刻家而言,青田封门青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,这种石材细腻凝润,在很好地表现刀感的同时,也能保证线条的挺拔,我的创作大多都是采用这种材料。

在接下来的文字中,我会解读我对每一方印章的思考,以及创作的过程,总体来说依据两个原则:

一、文字的内容。我始终认为,篆刻也好,书法也好,是关于文字的艺术,不能脱离文字只求形象,文字内容对于表达,是有很深关系的。所有创作也必须考虑文字内容的意义,尤其是这种对于实际景物的语言描绘

二、印章呈现的形式。这一点是纯粹的视觉体验,依托于文字意义,我将阐发每一方印章中,关于字的排布,轻重关系,疏密关系的取舍。

大凉山回响

大凉山回响,是这套印章的总标题,大凉山给人的意象,就是苍茫无尽,充满神秘色彩与民族风情的地方,回响二字,带来的意象则是莽莽群山中的呼喊,是对自然的敬畏,也是对山野的呼唤,因此这方印章的整体风格必然是正中见奇,在考虑整体浑厚朴茂的风格的同时,也需要有奇的地方出现,在形成对文字内容呼应的同时,也形成印章视觉中的亮点。

我在刻这方印章时,采用了三排竖向排列的形式,大字没有选择篆书,而是用了偏向于隶书的笔画构成,在大字之下形成了很大面积的留红,同时进行了一些残破,让这里成为整体印章的视觉中心点,但又有呼应。

凉山回响四字,笔画繁复,我尽量让笔画收紧,强调竖向的力量感,寻求大山的巍峨,同时逼边,让气更聚,浑厚朴茂之势油然而生,大字下面块面的留红,又让印章整体在正之外,有奇之趣。

这方印章的创作,我整体是比较满意的,奇、正在其中有较好的调和,形成了冲突却没有破坏整体的形象,同时这方印章也准确的反应了文字内容,读者在其中亦能感受到山野的苍茫巍峨之气。

卧云烟雨卧云、烟雨,这些意象似乎是独属于江南的,在关于江南的诗文中,这些词汇都很常见,但这些景象却又非江南独有,只是曾经缺乏发现这些景象的眼睛,不过江南和凉山始终是不一样的,江南的烟雨会更秀丽,凉山的烟雨则多了几分强健,但这种强健,并非是凉山巍峨大山雄浑的那种强健,而是生生不息,直接通泰的强健,在某个角落,实际也蕴含着几分秀丽。

我创作这方印章,采用了朱白相间的刻法,但是白文占的比例很少,只是烟字的一半,而在云、雨两字中,我采用了更多象形的写法,同时又辅以厚、密的边框,让印章呈现外紧内松的姿态,中间的散,并不会漏气,外面的厚密,也不会让人觉得压抑,最后呈现的结果,也基本满足了我的初衷,这是独属于凉山的烟雨、强健但不失秀丽,朦胧之余,也有着强硬的支撑。

螺岭积雪

螺岭所指是西昌名胜螺髻山。山顶上积雪的场景早已是人们熟知的景象,从意象上而言,这一词汇并没有太多出奇之处,也不能形成太多强烈的感受,但山的巍峨,山顶终年积雪的厚重,却是其亘古不变的景色,这方印章在刻制的过程中,我更多考虑的是印章本身的审美构成,以及在整个印屏中的穿插。

整个印屏,都是以较有冲击力,视觉有偏向的印章为构成,这方印章,我着力求稳。让整个印屏有一方不一样的印章,形成一定区别,但这种区别实际也是在求“奇”,因为所有印章都有“奇”处时,奇则为正,正则变奇。这也是老庄哲学中相生观念的阐发。以古宋体入印,在全国的印人中都不多见,这也算我一点小小的突破吧,宋体字比较板正,以其入印需要考虑笔画间的关系,同时对有些笔画也要进行一定的印化处理。

鱼洞安禅

单从字面意思上看,这是一个富于神秘感,相对安静的景点,从字的构成上看,则是两横两竖的构成,这里横竖主要指笔画大多的走向,并非说字形本身。因此,不需要太过特别的排布,这四个字就已经形成了对比,本身便富有趣味。我在刻制这方印章时,将空间位置进行了一定变化排布,上端和左侧大量留白,右借边,下逼边,形成了视觉上的错落。同时不断在其中制造视觉的亮点,鱼、洞两字在借边的同时将部分笔画与边相融,禅字则在偏旁上强调笔画,形成呼应,在整体安详静谧的姿态中,也能读到一些亮点。

碧浪朝阳

只看这四个字,一派青春的气息已经洋溢而出,那时磅礴与充满活力的意象,也是让人心情舒朗的感受,这方印章,不宜求奇,以正为佳。我在刻制时,主要追求笔画上的变化,强调每一根线条的力度,同时注意呼应,在其中只是制造了很小的一个视觉亮点。干净、爽朗、大气,便是我对这方印章的效果要求。

天王引胜

这四个字的内容,故事层面的内容要比意象更丰富,只看这四个字,就可以讲出一段故事。我在创作中,采用了隶书的形体结构,让印章整体略有叙事性。这种叙事性,并非说读者就真能从这几个字中看出什么故事来,而是引入了一些秦汉石刻、碑刻的感觉,让时间的风霜将读者带入,让读者自己去体会。

这四个字,三个笔画都很少,胜字笔画又太多,组合在一起本来就有很强的冲突,并不需要刻意排布。我只加强了“引”字的笔画,让右侧那一竖,呈现出些许界格的效果,也形成了一个视觉点。

邛池夜月

在这方印章中,我进行了一点新的尝试,我自己比较喜欢,但成功与否,我不敢下定论。新意肯定是有的,但肯定也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。

在这方印章中,我尝试将肖像印、佛像印的一些创作理念引入。在设计这方印章时,“夜月”二字,让我联想到唐诗《春江花月夜》诗中有“江畔何人初见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”一句,邛池边的月色,亘古不变,但池边的人,却代代不同。曾经,邛池边上或者是小渔村吧,又或者根本没有人烟。而今天,会不会已是高楼林立,一派都市气象了呢?我把“邛”、“池”、“夜”三字,进行了一定变形,构成的意象就是江边的高楼。“月”字,则直接以象形的“月”代替。在辨读文字的同时,也是对于今天我所认知的这一景象的描绘。这种布局自然是险绝的,视觉亮点突出,但这种布局构造容易散漫,因此我又加以比较厚重的边框,将所有内容统合。

飞阁临江

这方印章,只是文字意象,就已经透出险绝的气息。阁楼、大江,这些词汇的单个意象,又是比较厚重的。从文字上来说,几个字的字形有繁简之别,但整体都比较规整,因此对于这方印章的创作,更多还是在每个字中寻求变化,要考虑到如何将平变作奇,同时又兼顾印章的整体。我选了比较独特的“飞”字篆法,强调了横画,构成了一个块面,同时“阁”字采用借边的方式,让其更为厚重,形成与“飞”的对比,在“江”字上,我加强了竖向的笔画,一来与“阁”字呼应,同时将整方印的重心固定。这方印因为文字的规整,笔画线条又强调力度,字形的构成就已经很整饬,因此就省去了边框,让气息更为通达。

瀘川漱石

这是很好理解的意象,同时这种意象在众多的名胜中都能见到。飞流直下的瀑布,冲击在石头上,自身就是力与美的结合,因为瀑布的形态,其还带有很强的秩序感。直下的瀑布,是秩序的,冲击在石头上水花四溅时,才能感受到自然的伟力,以及迸发出的美感。因此这方印章要契合文意,必然是整饬,而又有力量感的。

从字形上看,四字两繁两简,繁者极繁,简者极简。如果处理不好,很容易形成印章中气息的分裂。我采用了两排布局,“泸”字独占一行,强调竖向笔画,将瀑布那种飞流直下的气息表达出来,同时另外三字以不同占比分列左侧,在最后一个“石”字上,尽夸张之能,在一片红艳中,出现一块白,形成视觉重心的同时也是对文意和形态的呼应。

㠠峰春晓

从文字意思上来看,这是最不好描绘的一方印章。这种润物细无声,不带有太强具体形象和情感的内容,就只能从文字上进行考量。

这四个字,结构都比较规整,同时也比较繁复,在刻制的过程中我施以简单界格,四字占比相当,同时几个部分都错落分明,界格又让笔画有了一定程度的粘连,印章的整体性得到了强化。在线条上,这方印章我比较满意,用刀果断,线条力度很好。结字上我整体取法偏方正,秩序感在这方印章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。偶有的因为粘连形成的块面,又会让视觉不旁落,整体的平中,还是有“奇”的变化。

龙行甘雨

这方印章的内容,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不会陌生,而且对于这种内容的意象,在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幅图画,但这些图画却又各不相同,总体而言,这是一句让人熟悉又陌生,抽象又具体的文字内容。

最开始一直没有想到怎么去刻,规规矩矩的刻出来肯定不会错,但失去了情感的灌注与对内容的呼应,就少了很多味道。直到有一天,我看到了关于商周青铜器的一个纪录片,里面出现的一些图案内容,激发了我的灵感,才有了这方形式丰富独特,气息高古的印章。用半朱半白的形式排布,其中又有错落穿插,在比较简单的两个字“行”、“甘”上,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图像化,形成了大块面的红白对比,“龙”、“雨”二字,则是朱文,线条上追求挺健,强调力度以形成整体的骨架,支撑这方印章。我的这种想法,在最后的表达上,效果还不错,形式上有比较丰富的变化,同时整体的气息也显得高古神秘,比较契合文字内容的表达。

西沼採莲

南北朝乐府中,有一首关于採莲的诗歌,意象优美,节奏明快“江南可采莲,莲叶何田田……”每当看到“採莲”之类词语时,我总会想起这首诗。我在刻这方印章时也如是,但我想要追求与这首诗有点不一样的感觉。

在这首乐府里,採莲是江南风物的恬静与柔美,西沼想来并不会是这样,虽然採莲一样不会是粗笨的行为,但能不能在其中表达一些更为浪漫,有些风姿的元素呢?这方印章,我用了朱白相间的刻法,但朱文没有大块面留红,反而白比较突出,在线条上,都是单刀,而且入刀较直,控制线条崩裂的程度,在保留刀味的同时,让整体显得清爽。我在所有创作中,都秉承需要让观者能有可看之处的理念,每方印章中,都在创造视觉的重心。在这方印章中,我将“沼”字的“口”部,进行了强化,在“採”字上也制造了一些残破,形成冲突的同时,是两个视觉重心,同时也有呼应。“莲”字规整,线条比较挺秀,也与朱文的“西”形成呼应。

凤浴寒潭

这方印章的内容,与“龙行甘雨”相类,同样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意象。在这方印章创作时,我更着力于从文字内容出发,以文字来构成意象。这方印章四个字都比较繁复,横竖方向的线条比较平均,因此我在线条的构成上动了一些心思,让线条本身存在矛盾冲突与对比。整体取法汉印,寻求中正之中的小矛盾与新奇。

古寺晚钟

当张继写出《枫桥夜泊》后,古寺晚钟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,最有代表性的意象之一,原本寻常的景象,天然的就带有了一些萧瑟感。

这方印章的内容,很多篆刻家都刻过,在创作过程中,我力求突破前人窠臼,并且将这一文字内容的情感予以传递。我没有使用寻常可见的排布方法而是将这方印章做了三行排列,“古”、“寺”各占一排,“晚钟”占一排,而且笔画最简单的“古”字占比最大,“古”字上的那笔横画,我进行了夸张处理,在形成视觉点的同时,与下面口的大块面留红,形成呼应对比。这方印章都是单刀冲切,线条比较秀美。因为这种排布方式,已经形成了比较致密的效果,如果线条上在粗放,易形成臃肿之感。

东岩飞瀑

从文字内容而言,这四个字与“瀘川漱石”、“飞阁临江”有相似的意象,在创作上,我个人也比较靠近那两方印章的思路。只是结字上有所变化。

这四个字,两繁两简,但整体都属于笔画较多的字,因此不宜采用过分夸张的对比。我在创作中增加了一条竖线在印章中间,对整体结构有了划分,同时将东字的笔画变粗,往里挤压,在字中间有白色块面感,而字边则是大量留红,一个字已见对比。飞字则采用比较灵动的写法,在三个方块字中间,显出一些活泼。整体而言,这方印章我是比较满意的,与文字所要的表达的内容,也很契合。

曾 杲

西泠印社社员
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 

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

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

四川省新联会书画院常务副院长

西蜀印社社长

《印·道》主编

——

【供稿】:《时代中国》杂志、百年印社·乐石社、《走遍中国》杂志

【发布】:何媒通讯社、何金德导演工作室 联合媒体矩阵


评论
热度(1)

© CHINATIME《时代中国》杂志 | Powered by LOFTER